中国空间站刚建成,国际空间站就放大招:用机器人代替航天员
中国空间站刚建成,国际空间站就放大招:用机器人代替航天员图为国际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刚建成没多久,美国牵头的国际空间站,就放了个大招:将开展用机器人代替宇航员从事部分工作的相关试验,对此网友表示,神舟13号发射后,美国就开始整新花样,看来是真的担心被超越,不过,这个计划能靠谱吗?首先,需要探讨的是,在空间站中,宇航员需要做什么,虽然都知道他们的工作不会轻松,但说到具体工作内容,很多人却很难说出个一二,现在揭晓答案,一般情况,宇航员们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三类,其一是安装和调试现有装备,和新安装的装备,其二,是出仓完成一些组装工作,连接检修空间站各部分的电力和通信线路。图为中国空间站其三,便是要完成一些科研项目,涉及医学以及生物学等多个方面,以生物学为例,常规诱变育种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延伸,很大程度上能改变人们的生活,因为这种育种方式的育种周期短,遗传性状稳定,可以比常规育种缩短一到两代,也就是说,能够通过太空育种,更加快捷地筛选培育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粮食作物,推广栽培,既能保障其质量安全,又能够促进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,简直一举数得。图为经过太空育种的蔬菜而这些项目,一旦出现误操作,都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,这对机器人执行器的智能化,执行任务的精度等方面,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,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可以进行多种操作,比如按压、抓取以及旋转目标物体的机械设备,但还没有到达能够自主化作业的水平,仅精度一点,需要改善的,就包括离线编程准确性地、作业柔性以及可拓展性较差等多个方面,可见想让机器人代替宇航员工作,甚至在太空中独立作业,任重而道远。图为解闷机器人日本方面曾经另辟蹊径地开发解闷太空机器人,计划让它帮宇航员缓解孤独的情绪,这个操作的可行性相对较高,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,这类陪伴型机器人,在空间站中已经没有了太大的用武之地,现如今的信息技术,让无线网络设备也成为了核心舱的一部分,可以保证宇航员们网络的畅通,不仅能够和地面的工作人员以及家人,进行无卡顿的视频通讯,还能享受高度智能化的家居生活空间。总的来说,让机器人代替宇航员承担部分工作,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想法,但短时间之内,依旧很难付诸实践,空间站中的工作,尤其是高精度作业,人类依旧具有不可取代性,毕竟一旦出现突发情况,以机器人设计好的程序,很难有效应对,将会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,创新性的想法是很有必要的,它是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,但决不能为了一些虚名,逞一时之能,科学实验能够通过不断试错调整方案,从头再来,但要是因为太过激进,导致人员财产损失,将无法被原谅。